在中国的历史上,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,那就是一个朝代,或者一个组织网上股票配资杠杆,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领导者、老板的个人素质,尤其是其用人艺术。谁用人艺术高明,谁吸引的人才就多,谁的决策就正确,其管理就好,口碑就好,掌权时间就相对较长,统治也相对清明。不过,要想找一个一辈子都用人不疑、知人善用的主子、老板,那就不是百里挑一了,而是难于上青天。
综观起来看,中国历朝历代的比较有口碑的所谓领导者的共同特点就是重视人才,而且知人善任、用人有术、领导有方。他们深知人才是关键,因此,一般在其周围都有一批人才充当其智囊团。
秦献公重用商鞅,在秦国实行了变法,使秦国成为强国。
乡村小混混刘邦,之所以能够统治天下,靠的不仅仅是运气,主要还是人才,在其周围有张良、韩信、萧何、陈平。而他的竞争对手项羽虽然勇猛过人,但身边无人,就连最后的一个谋士范增也给气走了。范增走时还大呼:“竖子不可教也。”
刘备文不杰出,武不出众,借汉室宗亲的名份,居然也能和曹操和孙权分庭抗礼,三分天下,靠的就是诸葛亮、结拜兄弟关羽、张飞以及赵云等大将。
康熙的身边有伍次友、陈廷敬、纳兰明珠、索额图、高士奇、张照。雍正的身边有邬思道、张廷玉、尹明善、孙嘉鑫、范时捷、李卫等。乾隆的身边有纪晓岚、王尔烈、李侍尧、傅恒、刘延清等。
历史上的李世民尽管因玄武门之变,逼父杀兄,当上了皇帝,但他重视人才,比较谦虚,能够从善如流,所以才有“贞观之治”。请看他身边的人才——孙无忌、李孝恭、杜如晦、魏征、房玄龄、高士廉、尉迟敬德、李靖、萧禹、段志玄等,拥有如此众多的优秀人才,太宗“千载可称,一人而已”。
唐太宗的不拘一格选用人才、知人善任,还表现在他能打破门第观念。一方面,他免除唐宗室内的许多特权,规定除了有功者,宗室郡王一律降为县公,不能无功受禄。同时,又破格从平民仆从中选拔贤能,马周就是一个例子。
贞观五年,唐太宗命群臣都要向他说一说多年来的得失。常何是一员武将,不会写,没办法,便请自己的门客马周帮忙。马周帮常何写了二十多条。太宗看后大为吃惊,因为那二十多条的内容,切中时弊,论道雄辩精辟,就问常何:“你是武将,我看不可能写出这个东西,是谁帮你起草的?”常何承认是家中门客马周所写。唐太宗问:“马周是个怎样的人?”常何如实告诉太宗,马周从小失去父母,生活窘迫,长期在他家中当门客。唐太宗立即派人把马周叫来,亲自同其谈话,发现马周确实很有独特见解。于是,他让马周先在门下省当官,第二年,破格提拔马周为监察御史。马周上任后,办事清正干练,帮助唐太宗处理了许多复杂的政事,成为一代名臣。
但是,别看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唯才是举、知人善任的领导,别看著者在此把这些领导捧得如此之高。但有个不争的事实是,历史上能够成为这些高级领导的幸运儿只是极少数,成千上万的藏龙卧虎都被阻挡在了宫廷之外;再者,这些被所谓的伯乐相中的千里马又有几个善始善终呢?大多过了初一,就没有熬过十五的。原因何在?就在于这些主子猜疑心太重。刚开始时,可以同生死、共患难,因为他需要你这哥们替他打天下、闯江湖。等到基业稳固,共享万世太平之时,他就不放心了。也就无法做到用人不疑、知人善任了,此所谓能共苦,不能同甘也。
三国时期,曹操杀杨修就是个好例子。
杨修是个人才,属古代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类人物。其人才思敏捷,聪颖过人,得到曹操器重,委以“总知外内”的主薄,成为丞相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,算得上一位重臣。不过,他为人恃才放旷,太过聪明,数犯曹操之忌,最后年纪轻轻便遭杀身之祸。
曹操曾经叫人建造花园,看后不给评语,只在花园的门上写一活字,杨修看了,即明其意,竟不问曹操,擅自命人把门修窄。又一日,曹操收到一合酥,在盒上写了“一合酥”三字,杨修见了,便叫人把整盒酥吃了,曹操问他为何这样做,他答:“盒上写明一人一口酥,丞相之命怎敢违反?”最要命的是,魏蜀决战时,曹操只说夜间口号是“鸡肋”,杨修就叫士兵们收拾行李,准备班师,猜透了曹操的心思,又动摇了军心。曹操终于找了个借口,杀了杨修,时年34岁。后人有诗曰:“身死因才误,非关欲退兵。”
可以说,杨修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,你的小命都被别人捏在手里,还耍什么小聪明?难道你跟了曹操这么久,还不知其阴险多疑的面目,也真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!如此之隐患,如不早点下手,曹操只怕将会有后顾之忧,故此杀杨修自是情理之中了。
其实,曹操与杨修两人的关系,最为直观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,统治者与知识分子间的关系本质。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对待知识分子,具有极重的疑惧心态,需要你出力之时,恨不得你天文地理,无所不知;另等到坐享荣华宝贵之时,你的聪明又是他的一种威胁。面对两难境地,没奈何,还是以自己的事业为重,必须清除一切障碍,以确保个人宏图伟业无虞才是。
有人曾形象地把这层关系,比喻为皮与毛的关系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没有我,哪有你?在骨子里,统治者是鄙视家族外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的,他们把自己当成“皮”,将知识分子当成“毛”,只要保证皮的完好存在,拔掉几根毛,甚至是脱掉一层毛,都无所谓。
于是在中国大地上,便上演了秦始皇焚书坑儒、朱元璋计杀群臣等一幕幕充满血腥的历史悲剧。中国古代那些个傲得了一时、傲不了一世的知识分子,自然是无关紧要、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,由此便演绎出层出不穷的人生悲剧来。不信?你看历史长河的惊涛巨浪,曾无情地吞噬了诸如屈原、杜甫、陆游、韩愈、李斯、刘伯温等无数知识精英们的雄心壮志,难道还不能引起人们的警醒吗?
与杨修相比,刘基这个人不说才华,只说做人,就比杨修不知强多少倍!但即使如此,他最终也还是逃不掉老朱的魔爪。可见,在古代,知识分子作为被统治者利用的工具,是没有任何地位的。
对于朱元璋来说,刘基不是徐达、常遇春那样血战沙场的宿将,却是不可或缺的运筹帷幄的名儒。他是朱元璋开创明王朝的主要谋士。但是,刘基在朱元璋立国后并没有得到重用。如洪武三年(1370年)十一月,朱元璋大封功臣。按功劳,刘基封个“公”应该实至名归,但老朱只赏了刘基一个“伯”。看看和刘基差不多齐名的李善长就知道:洪武三年之前,老朱就迫不急待地封李善长为宣国公,后又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、特进光禄大夫、左柱国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;随即,又封韩国公,岁禄四千石,子孙世袭;予铁券,免二死,子免一死。两相比较,一高一低,明显得很。
如果能保持这样,倒也就算了。但事情似乎没有结束。洪武四年,老朱竟然赐刘基归乡。刘基居乡隐形匿迹,惟饮酒弈棋,口不言功,本来以为可以安稳度日、老死乡间了。谁知,不知是老刘耍的小算盘,还是别人想整他,又被人诬告以一块坟地沾了王气,因而有谋反之嫌。故而,老朱又借此夺去了刘基区区240石的岁禄。自此,刘基郁郁然生病了。洪武八年,朝廷遣使护归,一月后刘基逝去。
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?无非是老朱猜疑心太重,怕聪明过人的刘基羽翼长齐后会危及自己,故有意而为之。刘基跟了他这么多年,老朱对其聪明才智已是了然于心:我老朱想到的,你刘基想到了;我老朱没有想到的,你刘基也想到了,这还了得,此人一日不除,一日就是定时炸弹。换了你是我这个皇帝,会容许这样一个如此聪明的人在身边吗?唉,原来太过聪明也不是什么好事。
刘基是个大文人,文人当然有聪明过人的一面、多才多艺的一面,然而,文人在最聪明之时、最多才之时,也是其物极必反、引火烧身之时。刘基若早就看出自己难以善终,应尽快退隐江湖,谁知为时已晚,后悔莫及。刘基的人生悲剧,可算是历史上无尽的文人遭贬被杀的一个典型例证。
所以,最好如范蠡一般,洞穿一切,悠哉游哉去了。史载,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,深知勾践“只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同安乐”,于是就遵循道家经义,功成身退,乘一叶扁舟,偕西施涉三江、入五湖,出越国来到齐鲁经商,化名陶朱公,成为天下第一富豪,又有钱花,又有绝世美女作陪,岂不快哉!
是故,对于做人,大凡懂适可而止者,自会心领神会,闲庭信步网上股票配资杠杆,游刃有余;恃才傲物、锋芒毕露者,则难免有英雄折戟之祸。
利鸿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